关键词 |
上海民国官窑瓷器,延庆楼制瓷器市场价格大概多少,民国官窑瓷器私下交易,觯斋款瓷器款识真品图片 |
面向地区 |
全国 |
民国时期,虽然官窑体系崩塌,但一些统治者为装点门面,专人设计样式,制作瓷器,其质量和水平并不亚于封建时代的官窑瓷器,因此这些瓷器被称为 “现代官窑”“民国御瓷”。从现存实物看,民国早期的袁世凯、徐世昌、曹锟等高统治者,都特制过瓷器,其中以袁世凯特制的 “洪宪瓷” 为有名。“洪宪” 是袁世凯复辟帝制所用年号,他效仿以往皇帝,命令景德镇烧制精瓷备用。为此,他从故宫选出雍正、乾隆、嘉庆等各朝瓷器做样本,命郭葆昌筹办洪宪御窑,还想重建御窑厂。有一种说法是,原定生产四万件瓷器,但因时间等原因只完成了六千件。这批瓷器除增加新造型外,基本沿用传统制作工艺,且彩绘比清代瓷器。为袁世凯特制的 “居仁堂制” 款粉彩瓷器,具有清代宫廷用瓷的风格。袁世凯灭亡后,主事者为收回本钱,将未烧成的 “洪宪瓷” 底款改写为清代雍正、乾隆等不同年款,所以这批 “洪宪瓷” 中有些造型、工艺相同,但底款不同。后来有人将一批 “洪宪瓷” 转往香港,香港文物鉴藏家杨铨先生将这批共六百余件的 “洪宪瓷” 悉数购得。1959 年国庆十周年前夕,杨铨把家藏的 5542 件珍贵文物全部无偿捐献给广州市人民,其中就包括那六百余件 “洪宪瓷”。
1915 年 12 月,袁世凯称帝,改国号为 “洪宪”,尽管其皇帝梦仅持续了 83 天,但却催生了一批在民国瓷器史上品质的仿古瓷 —— 洪宪瓷。
1916 年初,袁世凯委派庶务司长郭葆昌(字世五)赴江西监烧洪宪御瓷。郭葆昌出身古玩行,对瓷业有一定了解,且怀有振兴瓷业的志向,他到景德镇后,利用江西瓷业公司的实力,重金聘请原御器厂的各类高手,包括造型、上釉、绘画、填彩、焙烧等方面的名师,选用精良的瓷土、彩料和燃料,仿照雍乾官窑粉彩瓷器进行实验制作。为了烧制这批瓷器,袁世凯不惜工本,投入了 140 万大洋,折合白银约为一百万两。据郭葆昌的外孙马常先生回忆,这批瓷器约有四万件,不过也有记载称只有六千件。但无论数量多少,分摊到每件瓷器上的成本都相当高昂,相比之下,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每年上交瓷器四到五万件,而朝廷一年拨付的费用才三万两白银,由此可见洪宪瓷制作的程度。
民国官窑瓷器仿古色彩较重,是中国仿古瓷历史上的高峰期之一,以仿历代名窑作品为主,尤其以仿清康、雍、乾三代的瓷器为常见。常见的有仿三国、两晋、南北朝的青瓷,仿隋、唐、五代的白瓷,仿宋代汝、官、哥、定、钧五大名瓷,仿元代青花瓷,以及明清的青花、五彩、斗彩、粉彩、珐琅彩及单色釉器。民国初期,景德镇的仿古瓷作坊遍布街头里弄,在南门码头的黄家洲还形成了仿古瓷集散地。这个时期大量的仿古瓷集中在仿明清各朝代的官窑瓷器上,多的要属康、雍、乾三朝的瓷器。
民国瓷器不再以改进胎、釉、彩等原料为目标,甚至也不再以工艺、技术改进为目标,而是专以绘画水准竞高下,形成了夸耀瓷绘技艺而不是制瓷工艺的趋势。这一时期瓷器装饰上仍以青花、粉彩、五彩为主流,器物形制上基本沿袭了晚清的风格,但造型上比晚清瓷器要纯朴平直些。装饰题材广泛,款识也是历朝都有,尤以清代乾隆为多见。总体上来讲,民国时期的民间仿官窑器其面貌不及原御窑仿前朝的精良,但民国初出现的 “古月轩” 瓷器,则是以仿清康雍乾瓷胎画珐琅的面目出现的。
到了民国晚期,由于工艺操作的机械化程度提高,坯胎变得整齐划一,厚薄均匀,切割,胎土细润,铁星减少。同时,窑炉和燃料的改进使器物受火均匀,胎土瓷化程度提高,不易变形,胎体坚致。如江西瓷业公司生产的部分瓷器,采用了机械制坯等工艺,其胎质就具有这样的特点,上手时能明显感觉到胎体的规整和坚致。
现代仿品的胎质往往坚密而生硬,分量或轻或重,与民国时期真品的胎质有明显差异。一些仿品为了追求重量上的相似,可能会在胎土中添加杂质,但这样会导致胎质的质感和色泽不自然,缺乏真品的细腻和温润。
民国官窑瓷器的款识具有重要的鉴定价值。“居仁堂制” 款瓷器是袁世凯任大时的瓷,其款识多为楷书,字体规整、端庄,笔画粗细均匀,书写流畅自然。“居仁堂” 三字的结构严谨,比例协调,其中 “居” 字的一撇一捺舒展有力,“仁” 字的单人旁和右边的 “二” 字搭配和谐,“堂” 字的上半部分笔画紧凑,下半部分的 “土” 字横画平稳。
“静远堂制” 款瓷器为徐世昌,其款识风格仿雍正朝,字体较为纤细、秀丽,具有一定的书法韵味。如 “静” 字的青字旁线条流畅,“争” 字的笔画略显修长,整个字给人一种优雅的感觉;“远” 字的走之底写得灵动自然,“堂” 字的结构紧凑而不失大气,体现了当时文人的审美情趣。
一家集景德镇陶瓷瓷板画销售推广,收藏品鉴定评估,陶瓷文化传播类产品交易的综合性平台,公司主要经营景德镇陶瓷瓷板画,大师瓷 礼品瓷 等艺术品收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