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野亭正是通过融看似不起眼的点缀之物于原本沉寂的山水之中,将山姿水态变得饶有生意,形成情景交融之境,“情景者,境界也”。汪野亭笔下的人物多种多样,他们或是论诗访友的文人雅士,如《修竹茅亭图》、《石岚飞瀑图》、《空山秋色图》、《携琴访友图》等;或是粗麻短褐的平民百姓,见《空山雨后图》、《溪山烟雨图》、《湖滨垂钓图》等;或是走山觅水的隐者高士,见《松林杖策图》、《山水图》、《长桥波影图》等。这些人物大都只是初具形态,神态样貌皆不得见。
古代制作陶瓷以手捏成型、模印成型和淘车成型为主,为此琢器和圆器较多。秦汉时期出现的红掏围屋、猪圈、掏仓等是中国陶瓷史上早具有板面黏结形式的琢器。唐宋时期,瓷枕的制作体现了陶瓷生产中板面黏结制作工艺的完善和进步。从陶瓷生产工艺来看,以板面黏结制作而成的陶瓷成型难度高,烧造也易变形。瓷板的制作是在琢器生产工艺上逐渐形成的,它经过了一个演化和发展的过程,并与瓷砖、墓志、镶器的制作密切相关,有一定的渊源关系。
在清光绪之前用作绘画的瓷板都是平烧的,平置于窑中烧制的瓷板背面会有“砂底”,没有衬子痕迹。由于受匣钵大小及生产工艺的限制,大也不过是一尺五六寸见方。从传世实物资料来看,光绪年间才出现了竖烧工艺。竖烧板背面有衬子痕迹,由于烧造工艺的改进,瓷板产品的尺寸也相应增大了;由于突破了烧制工艺的限制,作为立画种的瓷板画在本质上具有了发展的条件。瓷板画既是瓷,又是画它是陶瓷艺术摆脱工艺装饰、融入文人绘画而形成的陶瓷新门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