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景德镇哥瓦弟玉陶瓷有限公司 时间:2024-11-22 05:31:41 [举报]
元青花瓷器上出现“点晕”现象,其生成原因和晕散的形成原因是相同的,这是元代制陶工匠对苏来麻尼料筛洗不精的缘故。当陶工用笔蘸着苏来麻尼青料在瓷坯上作画时,看似弥散状细粉状的青料,其实还含有不少较粗的点状粉料,当它们被涂刷在纹饰中,并被釉罩住,烧制后就出现了这种青花色中的“点晕”现象。
仔细观察元青花牡丹纹龙耳罐上的特写图可以清楚地看出,在牡丹纹的花蕊部分有许多一粒一粒的圆点状的小小的蓝黑点,这些“小点”的颜色本身也有深浅,深的“小点”,凝聚点化得不散;浅的“小点”,可能化得开些。就像蓝黑墨水滴在青白色的纸上,有的化得开些,有的化得少些。这些可以明显的看出这种特殊的“点晕”现象
串珠状凝聚点晕如果排列成串,就会形成又一个苏料青花的特殊现象,即“串珠状凝聚”。
仔细观察下图元青花牡丹纹龙耳罐上的点晕和串珠,图中十分清楚地看到“点晕”现象变得十分有趣,一个个“小点”就像一粒粒珍珠排列,由纹饰中的线条把它们贯通成一串蓝色的“项链”,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“串珠”,即“串珠状凝聚”。
这种“串珠”状的点晕现象,是真品元青花的特有记号。不少元青花瓷器上都有这种点晕形成的“串珠状凝聚”,特别是在长线条的纹饰中,比如绘有缠枝纹、龙纹的元青花瓷器,都会发现这种特殊的青花晕散凝聚现象。
元青花之所以珍贵,是因为所用钴料来自一种极为的苏麻离青。而这只梅瓶上也有苏麻离青烧制的瓷器特点:花呈色浓重青翠,呈现出蓝宝石般的鲜艳色泽,有锡光斑、铁锈斑痕(也就是银黑色四氧化三铁结晶斑),以及聚散光、青花晕散、青花下凹痕迹等。除此之外,元代瓷器特有外接胎痕迹、口沿内接胎痕、旋胚痕都在此瓶上可以看到。
元代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需要,中国瓷业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,景德镇窑成功的烧制出青花瓷器。青花瓷的普遍出现和趋于成熟,产销兴旺,元人蒋祁著《陶计略》(记元代景德镇瓷业情况的书籍)中记述:“窑火既歇,商争取售,而上者择焉,谓之捡窑。交易之际,牙侩主之……,运器入河,肩夫执券,次第件具,以凭商筹,谓之非子。” 元青花瓷以景德镇为代表,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,故而异常珍贵,根据时间大致分为延祐期、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阶段,其中又以“至正型”为佳。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,其富丽雄浑、画风豪放,绘画层次繁多,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,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,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。
元时期,画家辈出,他们不仅总结吸收了先人的绘画精髓,又融合了中西文化,把高超的艺术在青花瓷上发挥得。元青花的绘画风格总体表现:粗犷豪放,洒脱随意,娴熟流畅。构图饱满、繁而不乱、一笔画、一气呵成、充分表现出画师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功力。古人所具备的这些艺术底蕴、内涵、是仿品很难逾越而不能及的重要依据,采用平涂为主,使用勾、点、染、留白的技法,有很强的艺术效果。画师把人物画面的行体比例、动作神态、面目表情、绘画的栩栩如生,动物、飞禽、水禽、花卉部分画的生动有活气。有些画师先在素胎上,把人物动物或花卉的划刻大至,再用浓笔勾点,有很强的立体效果。
赝品的绘画表现:赝品的绘画全部是临摹、复制真器上的各种纹饰。整体感觉拘谨、不流畅、生硬不活泼,人物不传神、动物不凶悍。有些纹饰如:蕉叶画法直白、牡丹、菊花、花瓣松散、绘画不紧凑,用笔绵软,没有真品那种刚劲有力的功底。钱纹、锦地纹等画法较乱,表现不准确,蕉石本有棱角却画成圆边。总之,仿画中缺位、篡位、交待不凊、利不从心、功不到位。
元青花的显色也很重要,瓶、罐的外足圈一般聚釉较厚显出水绿色,也有显出鸭蛋青色,器身釉面往往会显出青白色、浅淡蓝色,或偏黄褐等色。元代中早期的青花瓷瓶、罐之类显色明显,显色是随空气中的干度、湿度、温度、季节的变化来显出釉面不同的颜色。元代中早期(延祜期)瓶、罐之类青花瓷釉面上有时会出现微弱冒汗现象,一般为天气炎热季节,还有元代中早期的青白釉和枢府釉的青花上大多数是没有气泡的。从至正年间开始烧制的青花瓷、白釉及卵白釉的青花上会有气泡的,但是会有大小两种气泡,小气泡多,元青花瓷的釉面大多显得干透呈莹润透明状。
标签:元青花鉴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