造型特征:明宣德瓷器整体风格是雄伟浑厚,庄重古朴,大件器皿增多,相对于盘、碗、碟类器物来说制作难度要大得多,胎体均为上下分段制作,然后粘接而成,胎体厚,制作非常规整,比例协调,没有变形现象,说明成型技术和烧成技术都十分成熟,大盘底足浅,足下部内敛。小件器物细巧,厚薄适度,具有典雅、秀美的艺术风采。2、胎体、底足特征:明宣德瓷器胎体比永乐朝厚重,胎质精密细腻、洁白坚硬。梅瓶、大盘、大罐多是无釉白色细砂底,用手抚摸十分光滑,足边有火石红斑点。中小件器物是釉底。民窑器胎体使用瓷石加高岭土制成,白净,瓷化程度好,与永乐民窑器相比胎体减薄。
纹饰图案特征:宣德青花瓷以纹饰取胜,纹饰画得十分规矩,从不出边线。画笔分实笔和勾勒渲染两种,实笔多为细线条,勾勒渲染多为粗线条和纹饰,线条流畅,纹路清晰,有一气呵成感。纹饰粗犷、随意点绘没有轮廓,俗称“一笔点画”。纹饰取材范围比较广阔,花鸟鱼虫,人物山水无所不有。
款识特征:宣德青花款识曾有满器身的说法,瓷盘无一例外全部有款,其他根据器物造型的不同在口沿、耳、颈、碗心、足底、流、腹部均有书写。早期为四字篆款,其他多写楷书。有六字款和四字款。六字款有“大明宣德年制”双圈双行楷书款、六字横款、六字竖款。四字款有双行双圈楷书款、四字横款、四字竖款、四字篆书款。主要是以器物足内中心的青花双圈六字双行楷书款“大明宣德年制”居多,个别用“造”,“宣德年制”四字款较少。民窑器大多书“福”、“寿”及梵文。字体结构布局都很规矩,字与字之间距离、笔划粗细适中,模仿晋唐小楷的笔法,颇有颜体书法之韵味。
宣德青花胎的问题,业内人士都说露胎为细砂底,其实宣器的砂底上面抹一层釉浆或护胎土的不在少数,以起到一种护胎作用。至于火石红的问题,有的有火石红,有的没有,这是因为它形成于二次氧化的结果,胎里的铁在还原气氛中应呈现青白色,在炉内接触到氧,才能产生火石红,这是火石红形成的机理。
宣青装饰问题,宣德青花纹饰都是采用双勾填彩的方法,一律是用小笔触填就,无论大块花瓣或是小块叶瓣,人物衣着,龙凤躯体毫无例外都是用小笔触填彩,绝无一笔平涂之法。只要是真正宣德青花,只要你仔细看,无论是大块青或小块青,都有浓淡,尤其是大块如牡丹花、月季花等,杂陈着黑色晶体,在较强的光源下,闪烁亚光,煞是好看。装饰纹中也出现梵文,用作边饰,有的就用做主题纹饰如出戟梵文盖罐,祭祀用的大匙等。
宣德青花的釉泡问题,宣德青花的釉泡是大、中、小分布在釉膜下的。所谓釉膜是古玩行中的称谓,实际上它是连续相玻璃介质上面的一层硅磷胶 它高低不一,大小不同悬浮在釉面下,这是由于胎釉原料中的吸附水,结构水,以及自然水在沸点以上的高温中汽化而形成、受高热膨胀直向釉面冲刺,一直冲到硅磷胶下面,无力再冲破而停留,这样就形成大小不一,深浅不同,分布不均而悬浮的釉泡,而这种釉泡它是受到釉的化学结构、釉的细度以及高温黏度和窑温制约的。宣德釉富含碱金属元素,故高温黏稠度大,釉泡的冲刺阻力也就大;由于水分含量分布不均,所以也就形成大小不同高低参差的悬浮气泡在硅磷胶下面。这就是宣德釉泡形成的机理,
在中国陶瓷史上,宣德御瓷,品格超群,被视为陶瓷史辉煌的十年。宣窑承袭前朝技艺,重视创新,不乏前朝之作,故宣窑不少器皿仅为宣德一朝所,称后世同类。宣窑成就如此显赫,与宣宗本人的艺术审美直接相关。除了工部官员,宫内宦官深度参与,代表内府与宣宗本人。宣德御瓷烧造,管理严苛,汇聚“诸匠之精艺”,新式样的创制,更是要依据内府设计的底本。在拍卖现场,这件宣德御制青花龙纹盘的起拍价仅为10万元,随即场内外展开激烈的竞价,经过93轮叫价,终以1040万元落槌,低估价118倍,加佣金1196万元成交。